Re: 天 使 之 痕
发表于 : 2023-05-10 17:03
第十三章
看完《苏联往事》,得到的新知识包括乌克兰大饥荒死700万,苏联将大批本国人和被占领国家的人流放,在监狱残酷虐待囚犯。其它的比如与纳粹称兄道弟,瓜分波兰,侵略芬兰,卡廷惨案等,我以前就知道。看到成堆的尸体,冷酷的枪决,说实话我没有以前那种震惊、愤怒的情绪,甚至有点冷漠,觉得导演在画面和音乐上有点故意煽情。一面看着斯大林那凶恶、得意的眼神,希特勒那狂热、威武的架势,一边看着一个个文质彬彬、弱不禁风的知识分子慢条斯理的分析和抱怨。
关于手段和目的,只要目的达到了,手段再残酷也会被后人忘记或者淡化,记住更多的是感激。不管是希特勒还是苏联,他们谁取得了胜利,他们的后人都只会感恩戴德,犹太人只不过是历史上又一个消失的民族而已,苏联被自己人整死的那两千多万人只不过是个渺小而冰冷的数字而已。
那些残忍的、卑鄙的、恶毒的行为,在人类史上并不鲜见,令我心中冰凉的不是这些行为,而是直到现在,善恶、对错仍然不能清晰的在全体人类面前分辨,像苏联、中国这样的国家,继续隐藏、歪曲大量事实,在这些国家,新的恶正在无知、愚昧的大众中间继续酝酿,如果情况不改变,下一个混世魔王必定会出现。
(苏联往事/又名/ 苏维埃故事/苏维埃往事/被隐藏的苏联历史)影片揭示的主要事件包括发生在1932-33年的乌克兰大饥荒,1940年的卡廷事件,苏联与纳粹在卫国战争前夕短暂的合作,苏联大规模驱逐异己,以及发生在古拉格(劳改营)的药物试验。影片利用已解密的档案展示了苏共及纳粹曾犯下的鲜为人知的罪恶。
比如1990年在苏联西伯利亚一所劳改营拍的录像,克格勃曾在那里对被劳改的人做药物试验;纳粹的录像显示苏共曾帮助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帮助纳粹实施闪电战。最引人注意的是影片指出纳粹主义是马克斯主义的一个分支,因为希特勒的思想来源于马克斯,其种族大屠杀想法直接继承于马、恩两人。
视觉冲击:一是乌克兰人民活活饿死在床上,而后又被拖拉机像倒垃圾一样铲到一个又一个死人坑里去,无数瘦骨嶙峋的尸体堆积如山。二是纳粹时代的宣传画和斯大林时代的宣传画被放在一起比较,出奇的一致和雷同,看上去就是抄袭。三是片子里引用了马克斯和萧伯纳公开支持大屠杀的言论,所谓的为了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而合法地消灭阶级敌人或没有价值的人。
揭示内容:苏联一直暗中给予希特勒支持和援助,还私下签了很多保护协议,苏联红军和纳粹士兵的友谊也因为浸染了共同的血液而格外深厚,而苏联却打着“反法西斯”的旗号扮演着救世主的角色,对于不明真相而逃亡到苏联的犹太人一律都被“友好”交接到了盖世太保手里,大多数人死在了集中营里。
不仅如此,苏联也同样使用了所谓的“人道主义方式”的毒气,无痛苦地解决了数百万条生命,斯大林身边的一个个政府官员无一不担负着几十个大屠杀的罪名,他们以共產主義的名义消灭阶级敌人,美名其曰“建立世界新秩序”,“创造新人类”。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和日本军国主义、意大利法西斯、德国纳粹的反人性的嗜血屠tu杀有什么分别?当时的报章刊登了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的原话,他认为,纳粹不过是共產主義的一个分支罢了。
马克斯学说太脆弱,所谓的落后民族,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他们不能创造价值,他们是社会绝大多数人的负担,他们生存的权利就可以被剥夺。我从来不知道有这么可怕的一种政治思想,苏联和德国更是把这个理念运用到极致,无产阶级、共產主義、社会主义、红色革命、这些美好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国的背后,埋葬了多少无辜民众的生命,流淌了多少被迫po害的人们的鲜血?
除了纳粹德国的集中营比起苏联的“古拉格”更加广泛和更加直接祸害全欧洲等原因外,在我看来,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包括一切爱好和平、主持正义和追求自由的人们,尤其是那些当年所谓著名的“左派人士”和“进步分子”,是否有勇气、有能力像当年鞭挞或埋葬纳粹德国的集中营制度那样来审视或清算苏联的“古拉格”制度?
“实际上,在阅读关于两个集中营的幸存者的记述报道时,受害人的不同遭遇比两个集中营之间的区别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都有其独特的内容,每个集中营让不同性格的人产生不同的恐怖感。在德国,你可能死于残忍;在俄国,你可能死于绝望。在奥斯维辛,你可能死于毒气室里;在科雷马,你可能冻死在雪地上。……归根结底,你的人生经历是你自己所独有的。”(第xxvii页)
甚至,连著名的苏联索洛韦茨基劳改营所写的“通过劳动——获得自由!”的牌子都与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上方的那条“劳动使你自由”的标语惊人地相似。(第189页)德国慕尼黑郊外的达豪集中营的大门上用铁模铸成的同样标语“劳动使你自由”(Arbeit Macht Frei)。毫无疑问,无论是纳粹集中营的“劳动”还是“古拉格”的“劳动”,都是无一例外地几近于死亡的劳动。
“古拉格”作为二十世纪运作和横行了近六十年之久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极ji权主义统治及其恐bu怖的代表,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它绝没有随着其制度的破产、罪魁的死去、流放地的变化、监狱的残败破碎等等而销声匿迹。“古拉格”现象及其历史不仅仅曾经深深地植根于苏联社会的各个方面,其本身就是苏联文化躯体所流淌、所循环的“血液”或“气脉”,而且已经走出苏联,超越了其时代,演化出其不同类型的变种,成为二十世纪某些地区和不同人民共同拥有和经历的极ji权主义生活“炼狱”。
《古拉格:一部历史》的作者提出了令读者们难以回避、难以平静的直切责问:“因为,如果我们永远忘记欧洲大陆另一半的历史,我们所了解的关于人类自身的某些东西也将失真变形。二十世纪的每一次大规模悲剧性事件都独具特色:古拉格,对犹太人的大屠tu杀,亚美尼亚大屠tu杀,南京大屠tu杀,文化大革ge命,红色高gao棉革命,波黑战争,其他还有许许多多。这些事件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哲学和文化根源,每一次均产生于决不会重复的特定的局部环境。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表现——而且还将继续表现——的只是我们贬低、毁灭自己的同类并且将其非人化的能力:我们把邻国变成‘敌人’;我们把对手贬为虱子、臭虫或毒草;我们一再把受到我们侵害的人说成劣等、次要或邪恶的人,只配监禁、驱逐或处死。”(第631页)。
一位曾经是古拉格的囚犯说,“一个使古拉格举世无双的悖论:‘在我们的劳改营,不但要求你做一个苦力,而且要求你在干活儿的同时还要歌唱和微笑。他们不只是要压迫我们;他们还要我们为此向他们表示感谢。’”(第261页)
阿普尔鲍姆疏理了古拉格背后的经济史逻辑,尽管语出惊人却言之有物。奥斯维辛集中营或许只为了一个邪念而存在——消灭犹太人;古拉格的初始目标却不是大规模屠tu杀,大批死亡的犯人只是政治镇ya压和劳动剥削的副产品。一些研究表明,甚至大多数纳na粹集ji中营也并不仅仅是为了屠tu杀而建造的。单从大规模屠tu杀的实施看,也有很多方式比集ji中营更有“效率”,前苏联被宣判死刑的犯人就不会被送到古拉格。人们往往把结果混同于目的,就如同从纳na粹的暴bo行判断希特勒一定是个满脑子毒汁的转世魔王一样。这样做固然让我们解气,却不能对深刻理解极ji权主义提供多少帮助。
承认苏联劳改营的经济功能并不意味着否定它在政治上镇ya压异yi己分子的作用,劳改营本身就是“红色恐bu怖”的必要组成部分。表面上相同的极ji权制度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同的思想体系和运行规律,一种劳改营制度的出现也可能出于决策者多重目标的考虑。中国学者郑也夫曾将《古拉格群岛》喻为“一部内涵巨大的教科书”,现在,阿普尔鲍姆至少为我们挖掘出了它的经济内涵。索尔仁尼琴自认为自己的作品只不过挖了一个窥视古拉格的洞眼,而不是从高塔俯瞰整个群岛。阿普尔鲍姆接续了索氏的工作,《纽约客》的书评认为,《古拉格:一段历史》与《古拉格群岛》的关系,就如同记叙特洛伊战争的史书与荷马史诗《伊里亚特》一样。英国《经济学人》则认为阿普尔鲍姆的这部著作绝不逊于甚至超过索尔仁尼琴的三卷本小说,并称之为“二十世纪最大恶行的标准史书”。
与希特勒基于种zu族主义的集ji中营不同,古拉格是苏联当局根据工业化需要而采取的奴gong工制度,追求经济增长是人类的天性,然而古拉格却是经济理性的癌变。为了实现一个所谓的伟大工业化目标,它可以忽视任何人道主义价值。经济理性和政治暴bo力共同构建了所谓的“命令经济”。当我们再为二三十年代苏联前几个五年计划的增长率所惊叹不已的时候,不要忘记它背后付出了怎样的生命代价。
看完《苏联往事》,得到的新知识包括乌克兰大饥荒死700万,苏联将大批本国人和被占领国家的人流放,在监狱残酷虐待囚犯。其它的比如与纳粹称兄道弟,瓜分波兰,侵略芬兰,卡廷惨案等,我以前就知道。看到成堆的尸体,冷酷的枪决,说实话我没有以前那种震惊、愤怒的情绪,甚至有点冷漠,觉得导演在画面和音乐上有点故意煽情。一面看着斯大林那凶恶、得意的眼神,希特勒那狂热、威武的架势,一边看着一个个文质彬彬、弱不禁风的知识分子慢条斯理的分析和抱怨。
关于手段和目的,只要目的达到了,手段再残酷也会被后人忘记或者淡化,记住更多的是感激。不管是希特勒还是苏联,他们谁取得了胜利,他们的后人都只会感恩戴德,犹太人只不过是历史上又一个消失的民族而已,苏联被自己人整死的那两千多万人只不过是个渺小而冰冷的数字而已。
那些残忍的、卑鄙的、恶毒的行为,在人类史上并不鲜见,令我心中冰凉的不是这些行为,而是直到现在,善恶、对错仍然不能清晰的在全体人类面前分辨,像苏联、中国这样的国家,继续隐藏、歪曲大量事实,在这些国家,新的恶正在无知、愚昧的大众中间继续酝酿,如果情况不改变,下一个混世魔王必定会出现。
(苏联往事/又名/ 苏维埃故事/苏维埃往事/被隐藏的苏联历史)影片揭示的主要事件包括发生在1932-33年的乌克兰大饥荒,1940年的卡廷事件,苏联与纳粹在卫国战争前夕短暂的合作,苏联大规模驱逐异己,以及发生在古拉格(劳改营)的药物试验。影片利用已解密的档案展示了苏共及纳粹曾犯下的鲜为人知的罪恶。
比如1990年在苏联西伯利亚一所劳改营拍的录像,克格勃曾在那里对被劳改的人做药物试验;纳粹的录像显示苏共曾帮助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帮助纳粹实施闪电战。最引人注意的是影片指出纳粹主义是马克斯主义的一个分支,因为希特勒的思想来源于马克斯,其种族大屠杀想法直接继承于马、恩两人。
视觉冲击:一是乌克兰人民活活饿死在床上,而后又被拖拉机像倒垃圾一样铲到一个又一个死人坑里去,无数瘦骨嶙峋的尸体堆积如山。二是纳粹时代的宣传画和斯大林时代的宣传画被放在一起比较,出奇的一致和雷同,看上去就是抄袭。三是片子里引用了马克斯和萧伯纳公开支持大屠杀的言论,所谓的为了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而合法地消灭阶级敌人或没有价值的人。
揭示内容:苏联一直暗中给予希特勒支持和援助,还私下签了很多保护协议,苏联红军和纳粹士兵的友谊也因为浸染了共同的血液而格外深厚,而苏联却打着“反法西斯”的旗号扮演着救世主的角色,对于不明真相而逃亡到苏联的犹太人一律都被“友好”交接到了盖世太保手里,大多数人死在了集中营里。
不仅如此,苏联也同样使用了所谓的“人道主义方式”的毒气,无痛苦地解决了数百万条生命,斯大林身边的一个个政府官员无一不担负着几十个大屠杀的罪名,他们以共產主義的名义消灭阶级敌人,美名其曰“建立世界新秩序”,“创造新人类”。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和日本军国主义、意大利法西斯、德国纳粹的反人性的嗜血屠tu杀有什么分别?当时的报章刊登了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的原话,他认为,纳粹不过是共產主義的一个分支罢了。
马克斯学说太脆弱,所谓的落后民族,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他们不能创造价值,他们是社会绝大多数人的负担,他们生存的权利就可以被剥夺。我从来不知道有这么可怕的一种政治思想,苏联和德国更是把这个理念运用到极致,无产阶级、共產主義、社会主义、红色革命、这些美好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国的背后,埋葬了多少无辜民众的生命,流淌了多少被迫po害的人们的鲜血?
除了纳粹德国的集中营比起苏联的“古拉格”更加广泛和更加直接祸害全欧洲等原因外,在我看来,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包括一切爱好和平、主持正义和追求自由的人们,尤其是那些当年所谓著名的“左派人士”和“进步分子”,是否有勇气、有能力像当年鞭挞或埋葬纳粹德国的集中营制度那样来审视或清算苏联的“古拉格”制度?
“实际上,在阅读关于两个集中营的幸存者的记述报道时,受害人的不同遭遇比两个集中营之间的区别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都有其独特的内容,每个集中营让不同性格的人产生不同的恐怖感。在德国,你可能死于残忍;在俄国,你可能死于绝望。在奥斯维辛,你可能死于毒气室里;在科雷马,你可能冻死在雪地上。……归根结底,你的人生经历是你自己所独有的。”(第xxvii页)
甚至,连著名的苏联索洛韦茨基劳改营所写的“通过劳动——获得自由!”的牌子都与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上方的那条“劳动使你自由”的标语惊人地相似。(第189页)德国慕尼黑郊外的达豪集中营的大门上用铁模铸成的同样标语“劳动使你自由”(Arbeit Macht Frei)。毫无疑问,无论是纳粹集中营的“劳动”还是“古拉格”的“劳动”,都是无一例外地几近于死亡的劳动。
“古拉格”作为二十世纪运作和横行了近六十年之久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极ji权主义统治及其恐bu怖的代表,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它绝没有随着其制度的破产、罪魁的死去、流放地的变化、监狱的残败破碎等等而销声匿迹。“古拉格”现象及其历史不仅仅曾经深深地植根于苏联社会的各个方面,其本身就是苏联文化躯体所流淌、所循环的“血液”或“气脉”,而且已经走出苏联,超越了其时代,演化出其不同类型的变种,成为二十世纪某些地区和不同人民共同拥有和经历的极ji权主义生活“炼狱”。
《古拉格:一部历史》的作者提出了令读者们难以回避、难以平静的直切责问:“因为,如果我们永远忘记欧洲大陆另一半的历史,我们所了解的关于人类自身的某些东西也将失真变形。二十世纪的每一次大规模悲剧性事件都独具特色:古拉格,对犹太人的大屠tu杀,亚美尼亚大屠tu杀,南京大屠tu杀,文化大革ge命,红色高gao棉革命,波黑战争,其他还有许许多多。这些事件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哲学和文化根源,每一次均产生于决不会重复的特定的局部环境。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表现——而且还将继续表现——的只是我们贬低、毁灭自己的同类并且将其非人化的能力:我们把邻国变成‘敌人’;我们把对手贬为虱子、臭虫或毒草;我们一再把受到我们侵害的人说成劣等、次要或邪恶的人,只配监禁、驱逐或处死。”(第631页)。
一位曾经是古拉格的囚犯说,“一个使古拉格举世无双的悖论:‘在我们的劳改营,不但要求你做一个苦力,而且要求你在干活儿的同时还要歌唱和微笑。他们不只是要压迫我们;他们还要我们为此向他们表示感谢。’”(第261页)
阿普尔鲍姆疏理了古拉格背后的经济史逻辑,尽管语出惊人却言之有物。奥斯维辛集中营或许只为了一个邪念而存在——消灭犹太人;古拉格的初始目标却不是大规模屠tu杀,大批死亡的犯人只是政治镇ya压和劳动剥削的副产品。一些研究表明,甚至大多数纳na粹集ji中营也并不仅仅是为了屠tu杀而建造的。单从大规模屠tu杀的实施看,也有很多方式比集ji中营更有“效率”,前苏联被宣判死刑的犯人就不会被送到古拉格。人们往往把结果混同于目的,就如同从纳na粹的暴bo行判断希特勒一定是个满脑子毒汁的转世魔王一样。这样做固然让我们解气,却不能对深刻理解极ji权主义提供多少帮助。
承认苏联劳改营的经济功能并不意味着否定它在政治上镇ya压异yi己分子的作用,劳改营本身就是“红色恐bu怖”的必要组成部分。表面上相同的极ji权制度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同的思想体系和运行规律,一种劳改营制度的出现也可能出于决策者多重目标的考虑。中国学者郑也夫曾将《古拉格群岛》喻为“一部内涵巨大的教科书”,现在,阿普尔鲍姆至少为我们挖掘出了它的经济内涵。索尔仁尼琴自认为自己的作品只不过挖了一个窥视古拉格的洞眼,而不是从高塔俯瞰整个群岛。阿普尔鲍姆接续了索氏的工作,《纽约客》的书评认为,《古拉格:一段历史》与《古拉格群岛》的关系,就如同记叙特洛伊战争的史书与荷马史诗《伊里亚特》一样。英国《经济学人》则认为阿普尔鲍姆的这部著作绝不逊于甚至超过索尔仁尼琴的三卷本小说,并称之为“二十世纪最大恶行的标准史书”。
与希特勒基于种zu族主义的集ji中营不同,古拉格是苏联当局根据工业化需要而采取的奴gong工制度,追求经济增长是人类的天性,然而古拉格却是经济理性的癌变。为了实现一个所谓的伟大工业化目标,它可以忽视任何人道主义价值。经济理性和政治暴bo力共同构建了所谓的“命令经济”。当我们再为二三十年代苏联前几个五年计划的增长率所惊叹不已的时候,不要忘记它背后付出了怎样的生命代价。